发布时间:2025-04-05 18:59:58源自:本站作者:PB2345素材网阅读(14)
会议听取了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关于G20峰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总体进展和下一步安排的汇报。
涉重金属突发环境事件从2010年的14起下降至2015年的2起,放射源事故发生率下降到万分之一以下的历史最好水平。全年生产新能源汽车37.9万辆,同比增长4倍。
二是颗粒物为主要污染因子,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增多。开通12369环保微信举报平台,全国共收到并办理举报线索超过1.3万件。(五)加大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在青海三江源等地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持续实施《大气十条》。
结合落实去产能任务,运用环保等多种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2015年地表水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比2010年下降32%。杜少中认为,环保部门要用好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依托互联网搭建公众参与平台,了解更多公众的呼声,让环保事业充分体现民意,有效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个人持之以恒干了20年的环境教育,感染了很多人加入到环保工作中。杜少中认为,生活方式绿色化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问题时,把绿色观念放在首位。政府是社会运行的组织者,要积极动员公众参与,让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杜少中认为,大数据等科技发展,为公众参与精准治污提供新领域,将有利于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干是组织污染防治,说是动员公众参与,进行宣传教育,不但要干好,还要说好。在报告会上,陈吉宁讲述了辽宁盘锦黑嘴鸥保护使者刘德天的故事,目的是告诉大家,不要小看每一个人的贡献和成绩,每一个人的身体力行,看似微不足道,却可以汇成保护环境的巨大能量。
绿色发展理念催生出的新产业、新生产方式、新消费方式,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绿。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环保部门责无旁贷。杜少中认为,考量一个国家的生态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生产能力,还要看资源利用率,就是对资源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加快改善环境质量对公众参与提出新要求陈吉宁在报告中说,规划纲要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全面部署,特别把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事关全面小康、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目标任务,进行了部署,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气象新境界新思路,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向深入的重要载体。
杜少中认为,环保公众参与工作应该由政府主导,社会组织积极推动,企业和个人参与,媒体和社会监督。信息公开对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监督企业守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有效的公众参与将有助于促进绿色发展和打造经济升级版。
杜少中认为,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责就两个,一个是干,一个是说。我国环境形势严峻,人口多、资源紧、经济强的特点,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追求绿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尤为强烈。
生活方式绿色化将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推动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宣传教育是动员公众参与的重要途径生活方式绿色化,要求每一个人积极参与。
在中国传媒大学健康与环境传播研究所所长杜少中看来,规划纲要是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五大发展理念的系统阐述,其中对公众参与和生活方式绿色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充分说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系统认识提升到了新水平。十二五以来,环保部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主动公布空气、水环境质量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环境信息,发布重点排污企业和违法排污企业名单,实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全本公开、政府承诺文件公开、审批决定公开、环评机构和人员诚信信息公开。规划纲要要求,建设现代传媒体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推动绿色发展不能靠政府一家唱独角戏,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行动。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今后5年,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需要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需要系统规范的激励约束机制,需要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中国。
生活方式的变革带动生产方式转变。生活方式绿色化需要政策指引。
近日,在环保方面如何加快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绿色环境,在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第七场报告会上,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吉宁围绕公众参与环境治理,阐述了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相关制度措施。生活方式绿色化要求对资源充分利用,这里面有很多领域可以开发。
2015年,各地12369环保举报热线相继开通了微信举报平台,全国共收到并办理举报线索1.3万件,件件有着落、有反馈。现代传媒可以广泛凝聚社会力量,深入宣传绿色发展的知识及价值取向,逐步增强公众忧患意识、节约意识与责任意识,让绿色理念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百姓的自觉行为
火电企业还应在突发环境事件后在规定期限内,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突发事件应对报告。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规定清洁生产要求,加强过程管控。基于排放标准和最佳可行技术核定许可排放浓度限值。
火电企业应定期对其日常生产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并保存两年备查,每天通过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向发证机关报告日常生产运行和排放状况。根据《火电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等相关政策标准,要求新、改、扩建项目通过采用高效、节能、先进的设计技术或进行高效节能技术改造,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过程管控,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
在线监测或企业自行监测数据显示超标时,企业应立即查找、分析超标原因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排污许可证的监管范围应当包含火电行业的全部排放因子,针对所有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提出控制要求并进行管理。
规定污染防治要求,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对机组进行整体运行优化达到清洁生产指标要求,并将全部清洁生产要求在许可证中载明。
因此,在环境管理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的大背景下,建议先期在火电行业开展全过程、定量化、精细化的排污许可管理工作,为国家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推进点源环境管理的精细化先行探索积累经验。根据《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等相关法规文件,要求企业按照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评文件及相关环境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编制自行监测方案并在许可证中载明。对于环境质量超标或者有空气质量改善需求的地区可以参照火电行业最佳可行技术水平确定许可浓度限值。从美国、欧盟的排污许可制度体系和管理经验来看,排污许可制度的管理对象是装置或设施。
以达标排放为最低标准,综合考虑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季节环境要求以及企业所处位置等因素,确定火电企业许可排放量限值。对于有显著季节排放差异性特征的污染物指标,可以通过设置季节约束系数实现季节调控,有效避免重污染天气的发生。
规定应急与风险防范要求,严防环境突发事件。通过企业自主提交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报告,为排污许可证后监管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
当主体设备或治污设施、自动监控系统发生故障、停运或不正常运转时,应及时记录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故障情况,报告内容包括故障发生原因、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故障期间生产和排放情况等。指标约束系数是根据区域内关键的大气污染问题及空气质量超标情况,确定的重点管控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削减比例。
欢迎分享转载→ zrldy.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